(乙)李耳
李耳(公元前574年—460年),即老子,春秋时期的哲学家、道家学派创始人,周朝楚国苦县人(今鹿邑)在道教中为太上老君的第17代化身。老子将《道经》和《德经》传授与函谷关的尹喜。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青羊肆(今青羊宫),关令尹喜日:[子将隐矣,彊为我著书。]于是老子为他请道经,讲到一半,老子有事要走,对尹喜说:[子行道千日后于成都青羊肆寻吾。]一千天后,老子回来,在这里继续对尹喜讲德经。写了一本[言道谈德之意,五千余言的竹书]。[上下篇]便离去。]尹喜得此书马上辞官,研习《道经》和《德经》。及后,始创尹喜派,并将道经和德经两部合编为《道德经》五千言,便是以《道德经》萌芽成教的雛形。
(丙) 教祖张道陵
张道陵又名张陵,字辅汉,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人。相传为张良八世孙,东汉汉光武帝建武十年生。五斗米道的创始人,被视为正一道的创始者。道教徒和他为张道陵天师、祖天师正一真人。
张道陵少年时就精通《道德经》曾经在大学学习。汉明帝时举贤良方正直言极科,任巴郡江州(今重庆市)令。后来隐居洛阳北邙山,学习长生术。汉顺帝时在鹤呜山创建五斗米道,自和太上老君,授以《三天正法》、《正一科术要道法》、《正一盟威妙经》、《三叶六通之诀》,命为天师。[为三天法师正一真人],并撰[道书]二十四篇及[灵宝经]。汉桓帝时在青城山东逝世于约公元172—178年,相传年123岁,道教为[祖天师];其弟子有300多人,并设立二十四治,为后来五斗米道的发展打下了基础。
3.上古信仰
(甲)太阳太阴信仰
上古信仰宗教文化的磨合中,尚没完全确立为道教信仰当中,只依据古人传下来的拜祭太阳、太阴的信仰。古人因在物质科学的智试上,在物理、天文若干方面不如后人,看见太阳月这按时升起落下,日夜分明,四季有别,因而讲太阳为日神,即太阳崇拜;月亮是月神,即太阴崇拜。这类以某种天体物理现象为神,郤正好证明,自古以来,人有寻求神的心性的一种自然发现。
(乙)三官信仰
及后出面的三皇五帝的历史,于夏商周的年代最盛行的三官信仰为天官、地官、水官,并将历史人物喻为天官者尧、地官为舜帝、水官者为禹帝。最为人熟习的禹帝,受万民敬仰,民众更集体到华山三祝禹帝多福、多寿、多子,因而成为日后所谈的华封三祝。
再之后道教吉祥铜钱也出现,华封三祝的字句,在唐太宗年代非常流行,并当作货币使用。此时的三官信仰正进入丰盛年代,由周至汉这800年间,不论朝庭有大事都求天求地求水,因当时科学不发达,当遇上天灾、地崩、水难,各州官员也求天地水,乃至影响力发挥至平民百姓响应。
4、道教的确立
道教的浪涛渊源起始比佛教久远,以长生不老为目的,便真正有组织郤晚于佛教。道教真正的创始人是东汉晚期的张陵,他在四川传教,自号为天师,要入他的教的人必需交五斗米,所以又称五斗米道。张陵去逝后,曾孙张盛又继续传道,一般人都叫他《张天师》。后来道教受到佛教的刺激才慢慢建立自己的一套理论。而且有几个重要人物(葛玄、陶弘景、计逊、葛洪)促进了道教的发展。